羅馬復活節守夜禮儀的發展(一)

洗禮的舉行

  教會很早就注意到聖洗聖事與逾越奧跡的密切關係。聖保祿曾經教導(羅6:3-5),一個人受洗是與基督同死、同被埋葬,並與復活的基督分享新生命。因此,古代教會喜歡在主日給人授洗。第四世紀初(三一三年),教會獲得了和平,皈依基督者甚多,復活前夕成為一年中最隆重的授洗之夜。當時的四旬期與所謂「望教期」(Catechumenate)相配合,到復活前夕結束望教期,而給望教者授洗。這時期是為準備成人入教之要理講授,以及「釋奧」要理講授的黃金時代。聖安博、耶路撒冷聖啓祿、金口聖若望、聖德奧道、聖奧斯定等,給我們留下了不少此類的要理。就是在此時期,形成了守夜時的授洗儀式,以及復活節八日慶期的禮節和經文:到聖洗池的遊行禮、祝聖付洗用水的經文、候洗者脫衣、三次浸入水中與三次表明信仰、敷聖油(Chrisma)、穿上白衣,然後由主教行堅振,之後回到大教堂,舉行感恩祭,新教友首次與其他教友參與逾越聖筵。

  從第六世紀開始,在羅馬成人洗禮已變得少見(大多數人民已成為教友),嬰兒洗禮逐漸成為普遍的習慣。然而,嬰兒洗禮通常獨立舉行,從第十世紀始,一個普通的規定:嬰兒出生後應盡快受洗。因此,復活前夕,通常不再有洗禮的舉行。但是守夜禮中,一直保留祝聖水的禮節,八日慶期中,提及新教友的經文也未曾有所改變。在東方教會中,自從第十一世紀始,復活節的禮儀就失去了入門聖事的特點。

 

以上文章摘自趙一舟神父所著《我們的慶節》,見證月刊,1992再版

Joomla3 Appliance - Powered by TurnKey Lin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