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會祖
聖鮑思高於1815年在意大利北部杜林教區新堡附近出生,他在兩歲時便喪父,從此,便由他的母親將信仰傳授給他,並不斷地給予福音的教導。他在九歲的時候,在夢中得到了上天的啟示,他將會一生為教育青少年而工作。當他年輕的時候,他以遊戲來娛樂他的朋友,但同時趁這機會教導他們祈禱和道理。他早年時遇到很大的經濟困難,藉著Guala神父的幫助,他在廿歲時進了修院。他於1841年6月5日領受鐸品時,選擇「與我靈、取其餘」(創十四、21)作為他的座右銘。他得到Borel神父的協助,一起創立了青年中心,開始教導貧苦青少年的工作,並以聖方濟.沙雷氏作為青年中心的主保。

我們的靈修 
一份以青年為本 (尤其是貧苦青年) 的靈修。他們從中領悟如何尋覓天主聖神在他們心內的行動,並與祂合作。
一份每天的靈修。促使「日常的生活」成為與天主相遇的地方。
一份復活喜樂的靈修。由此而衍生正確的希望,這希望成為人類本性及超性的泉源;這靈修也闡示基督徒的生活是達致喜樂的道路。
一份與主耶穌為友及密切相連的靈修。在祈禱、聖體及聖言內認識主耶穌,並與他相遇。
一份在教會內共融的靈修。這是在不同組別及教育團體內的共融,促使青年和他們的教育者在完整的教育青年的計劃中合一,如同一個家庭。
一份樂於服務的靈修。激勵青年人及成年人重新對宗徒工作的委身,這是基督徒改善世界的召叫。
一份瑪利亞的靈修。從中簡單而滿懷信任地將自己交託給瑪利亞,她的助佑是母親般的。
這靈修幫助人辨別及跨越牧民行動的挑戰,促使所有參與使命的人達致合一。

我們的聖召
每一個會士都是蒙天主召叫,領受同一的慈幼會聖召。但我們不一定蒙召以同一的方式去活出這個聖召。有些被召為「神職會士」,有些被召為「非神職會士」。
無論是神父或終身執事,慈幼會神職會士透過施行聖事的方式而獻身於青少年服務。慈幼會非神職會士在同一聖召中,透過他們在俗的身份為青少年服務,成為「兄弟中的兄弟」。
大家共同肩負責任,但每人有不同的、寶貴的貢獻,非神職和神職的會士,分享同一聖召而參與同一使命時,也各有其特色。
非神職會士在教育牧民的工作上,發揮他非神職會士身份的作用,他和青少年及職工界人士來往時,為臨現在世的天國,作出獨特的見證。
慈幼會神父或執士以提升人性發展與信仰培育作為他們日常工作中的任務,特別在宣講福音與施行聖事的過程中,彰顯出他作為基督善牧的標記。
在團體中,神職和非神職會士都有份量地臨在,且能相輔相成,那正是本會面貌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特徵,也是本會的使徒工作能圓滿成功的一個條件。(會憲 45)

(本文取材自慈幼會中華會省網站)

 

 

 

愛心碼

社福園地 社福園地

 
 
 
Joomla3 Appliance - Powered by TurnKey Lin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