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故鄉在西非剛果共和國的石喜善神父,性格正如他的中文名字一般「歡喜且和善」,又對於自己認為正確的道路,有著獨特的堅持與毅力。首都在布拉薩市的剛果共和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原為法屬赤道非洲殖民地,與原比利時屬地的剛果自由邦(現今的剛果民主共和國,首都金夏沙)隔著深邃廣闊的非洲水量第一的大河──剛果河遙遙相望。剛果共和國雖然過去長年由共產黨主政,但至今依然有超過一半的人口信仰基督宗教,其中大部份又是天主教徒。不過,石神父的家族中,大部分親友都是皈依於基督新教,天主教徒只有他的父親、石神父自身以及弟弟而已。

自幼時起,石神父的母親就深切期盼他也能和其它家族成員一般成為新教教徒,禮拜天經常帶上石神父,到教堂參加禮拜活動。由於石神父的父親也想領他到天主教會參加彌撒,因此父母兩人比誰更早起床帶孩子出門參加教堂活動,就成了石神父家中禮拜天一大清早時常見的光景。

十歲那年時,石神父自己下決心參加天主教會的慕道班,並且開始在彌撒中擔任輔祭與讀經。由於住家距離教堂很近,石神父經常放學後就到教堂踢踢足球,或是打場籃球,休息時再順道和教堂裡的神父們談天說地一番。跟神父們比較熟了之後,他還經常跟著大家一同拜訪教友或非教友,幫助堂區的牧靈工作。而在神父們之中,石神父特別感覺遠自法國而來的聖神會的神父們輕鬆又有趣,不但用心學習當地的語言,日常習慣也完全融入剛果人的生活方式,成了他後來選擇參加聖神會的重要原因。在石神父幼小的心裡,他覺得上教堂不但能玩耍,又能認識許多新朋友,實在是開心極心了。

仔細辨別聖召的聲音

大約十二歲時,石神父第一次萌生了想要成為神父的念頭,並將這個意向告訴了他的父親。可能因為考量石神父年紀尚小與家族內可能出現的反對聲音,父親要石神父別去想那麼遙遠的事,眼前先把書讀好比較重要。畢竟剛果社會十分重視家族關係,人們自出生起,無論生活上的大小事,都受到家族深深的影響。石神父形容:「剛果人把天主放在第一位,第二就留給了家族。」沒能獲得家人首肯的石神父便把這個嚮往聖召的心願先放在心底,繼續就讀一般學校。

在讀書的這段期間裡,石神父一直努力地想要辨識這心中響起的聲音,究竟只是自己心頭的一時興起,還是來自於天主真正的召喚。到了十七歲那那年,石神父終於確定了自己的這份聖召,開始積極參加聖神會的聖召營。雖然沒能及早進入初學院,但現在回想起來,石神父非常感謝天主給了他這一段自由思考的時間,讓他可以好好考慮自己究竟適不適合神父生活。更重要的是,石神父充份調整了心態,讓他確定自己將來不但會成為一位神父,而且立志必定要成為一位快樂的神父:就像陪伴他童年成長的那些聖神會神父一樣,不但自己歡樂,也把歡樂帶給大家。研究所畢業之後,石神父終於如願以償進入聖神會剛果總修院,踏出了成為神父的第一步。

從受限到自在的總修院生活

雖然內心對於聖召之路的挑戰已有準備,但初入聖神會總修院的石神父,依然對於修院生活一時之間感到頗為不能適應。週一至週五每天清晨起床後,總修院就派專門的大巴士將石神父這群神父的種籽們送往學校,到了放學時又再接回修院自修,日復一日沒有變化。禮拜天的白天時雖然是自由活動時間,但繁忙的禮儀輔助工作及嚴格的門禁限制依然擺在眼前。只有週六下午到教堂為青年人服務的時光,透過與年齡相近的人們相處,才令石神父感覺到些許的放鬆。一時之間,快樂一詞似乎距離他愈行愈遠了。

漸漸的,石神父發覺,總修院與外面花花綠綠的大千世界相比,看起來雖小,但實際上卻是廣闊無垠。在修院裡,剛果人、迦納人、奈及利亞人、歐洲人及亞洲人,來自眾多不同國家與民族的人們齊聚一堂,石神父經常驚訝地發現:「啊!原來這件事物,世上其它的人們是如此看待的!」讓他覺得修院生活愈來愈有趣。慢慢在同儕間相互影響中,石神父發覺自己愈來愈開朗,就和年幼時他所看到那些聖神會的神父們一般,和善的笑容時常掛在輕鬆的臉龐上。

秉持信念,不棄希望

聖神會是一個鼓勵神父積極赴海外宣揚基督福音的修會,因此修士離開總修院前依照慣例,要向羅馬總會交提交三個將來屬意服務的地方。其實,石神父當時並沒有填臺灣,但羅馬總會長收到他的申請單後親自向他打了電話,表示他年紀輕且成績好,學習新語言的能力強,建議他應該到臺灣服務。由於對於臺灣這個名字一點也不熟悉,只覺得那是一個既遙遠且陌生地方,石神父出於本能婉拒了這個建議。但不放棄的總會長勸他不妨先考慮一下,兩天後再做回答也不遲。歷經數日的思考之後,石神父本著聖神會勇於向外方傳教的傳統信念,決定接下這個挑戰,遠渡重洋到他不熟悉的臺灣服務。由於剛果不流行使用英文,石神父先被安排到菲律賓學習了一年的英文,然後才到臺灣學習中文,其間勞苦不在話下。

雖然石神父奮發努力要成為一位神父,但當他晉鐸成為神父時,除了父母親等少數親人之外,大部份家族的親友們都沒有出席。原來除了教派的成見之外,他們更對於石神父自棄「美好前程」的決定很不諒解。在他們看來,自幼聰穎的石神父在學成績優異,將來一定能謀得一份好工作,為家族增光添耀。當回到剛果老家時,那些親友們竟無一人前來探望,讓無法獲得理解的石神父覺得非常心痛。不過,石神父從不放棄任何能夠和好的希望,他持續不斷地祈禱,並盼望著有一天能與眾親友們再次和好如初。

來到臺灣之後,石神父才驚覺他與東方的緣分早已訂下。原來,剛果共和國一直有不少中國人在該地工作及經商,石神父的父親從前更曾在中國人開設的公司裡工作過,因此石神父小時候家中一直不乏中國人前來做客。當他在臺灣再次聽到中文時,熟悉的感覺頓時油然而生。「我一直不知道臺灣這裡講中文,這真是天主的計畫。」而有了這個體驗,也更堅定了他留在臺灣服務的信念。

歡迎加入聖神會大家庭

每當面對臺灣的青年人詢問及思索自己未來的出路時,石神父總是鼓勵他們勇敢的出發。就如同聖神會創會的二位會祖一般勇敢地走向異邦,不畏懼目標是否遙遠,過程是否曲折,才能知道世界究竟多麼廣大,而天主聖神又是離人們多麼的近。

聖神會是1703年時由年輕、富裕且聰穎的法國人普拉德帕舍(Claude Poullart des Places)散盡家財所創立的,最初專門從事巴黎困苦人家與殖民地人民的傳教及救濟工作。但普拉德帕舍不幸英年早逝,後來法國大革命的混亂局勢更讓會眾四散分離。所幸,1842年在提倡海外傳教工作的教宗額我略十六世的安排下,長年在法國非洲殖民地領導解放黑奴傳教工作的猶太裔神父黎伯曼(Francis Libermann)率領會眾與聖神會合併,為聖神會注入一輪新血。雖然發展過程歷經險阻,但在聖神的引導之下,提倡多元價值共存,並堅持向遠方的異邦傳播福音,也成為了聖神會的特色。因此,就連在天主教傳教工作十分困難的阿拉伯國家,也可以看到聖神會會士的蹤影。

秉持著不畏陌生的修會傳統,快樂的石神父總是喜歡向人們親切地打招呼,而他也希望大家看到他打招呼時,不要吝於給他一個回應,給這個繁忙的城市多一點溫暖的熱度。而享受做一位快樂神父的生活久了,石神父希望臺灣能有更多的青年加入聖神會這個大家庭,一同分享來自天主聖召的快樂。「不要以為神父的工作既嚴肅又辛苦,我們可是每天充滿笑容,非常快樂呢!」他希望,只要對學習語言有興趣,想到異地接觸其它文化的青年人,都不妨來聖神會看一看,親身感受與天主更深層次相遇的喜樂。

編輯:祕書組(2016-11-28)

 

 
Joomla3 Appliance - Powered by TurnKey Lin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