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書組 圖:埔心聖若瑟天主堂

一場近千人參加的「寒冬送暖園遊會」,去年聖誕節當天,在楊梅埔心天幕公園舉辦。這對一個教友人數還不到百人的堂區及鄉村小鎮來說,實在深具意義。本次活動,由埔心天主堂籌辦,本堂教友及當地善心人士和團體出錢出力,召集了30個美食及義賣攤位,招待104戶弱勢家庭,提供每戶200元園遊券使用,及價值約1500元的日常生活物資,以具體行動關懷這些弱勢家庭。在一天的活動中,也安排教會內、外共10個團體,提供近4小時的表演節目,堪稱是一場盛會,為當地居民提供一個傳愛服務的機會。在福傳工作上,是一個教會深耕地方的案例。

這次活動,是新竹教區推動「靈性關懷友善社區」計畫,落實在堂區的案例之一。今藉此次活動回顧,分享埔心天主堂寶貴經驗,並抛磚引玉,邀請及鼓勵更多堂區開始行動,配合教區「靈性關懷友善社區」計畫,能在各地方推動起來。感謝埔心天主堂何正言神父和參與的教友們,所付出的心力及他們熱誠的回饋和分享。

響應推動「靈性關懷友善社區」

2020年初,台灣地區主教團受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委託執行「109年癌末病人社區關懷計畫分項一--關懷社區深耕計畫」,新竹教區亦投入積極「靈性關懷友善社區」的籌劃,希望能夠培訓一些有意願及有能力的堂區,走入地方,關照人群,特別是高齡、失智、及生命末期的居民,並分享福音喜樂,以建立互助共好的社區。

2020年10月,新竹教區即舉辦「天人合一的社區關懷共識營」,一行共50位堂區司鐸、教友及公署人員,到台東地區參訪聖母醫院經營部落社區的經驗。何正言神父除了本人參與,也派遣數位教友一起參加。參訪活動之後,在教區公署陸續舉辦幾次活動後分享及討論,埔心堂神父及教友都積極與會,並在會議中報告堂區推動的情形。

本文將依序介紹埔心天主堂響應「靈性關懷友善社區」,從建立共識與關係開始,逐步凝聚人力、蘊釀機會,而後激發教友起身具體推動,達致結出纍纍果實的過程,最後由參與推動的教友,依其不同的角度分享過程中所見、所感及所領受的恩寵。其中許多看似細微,卻是推動「靈性關懷友善社區」寶貴的實戰經驗與關鍵要素,敬請讀者細讀。

一、從建立共識與關係開始

為加強教友們相關的意識,何神父在平時談話及彌撒講道中,多次提及「靈性關懷友善社區」議題,並在牧靈委員會的會議中倡導,不斷加強教友認識與了解。他說:「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必須持續累積以建立大家的共識。」

除了促成教友的共識外,何神父也身體力行走進社區,與社區建立關係。由於多位教友在堂區附近的金龍社區發展協會擔任志工,神父有機會時,會參加他們的活動;若是堂區有活動,也會邀請協會的朋友來參與,彼此支持,互動良好。此外,堂區附近還有一個為原住民長者設立的楊梅文健站,本堂有多位年長教友去參加,文健站亦會邀請神父提供心靈講座,及在慶生會中,為長者祈禱祝福,彼此之間建立良好關係。何神父平時還會主動到堂區附近走走,與居民互動、聊天,來關心了解他們的生活,藉此認識附近弱勢家庭的狀況。

二、凝聚與醞釀

埔心天主堂在地教友人數已不多,這次活動,有原住民兄弟姊妹全力加入,才能使此次活動得推展開來。近些年來,埔心天主堂的原住民教友人數漸多,已深具影響力,這是桃園鐸區多數堂區的現況。六年前,何神父接任埔心堂主任司鐸,第二年便開始舉辦堂區原住民豐年祭,兩年後,又結合附近堂區一起來擴大舉行,漸漸吸引平常沒有進堂的原住民教友重新回到教會,藉由這些年豐年祭活動的辦理,堂區也形成了固定的工作團隊。

回顧更早大約三十年前,何神父還在讀神學時,曾在桃園龜山天主堂實習,當時注意到有3、4位新面孔,是原住民教友,每週來參加主日彌撒,但總是坐在最後一排,彌撒後,就主動認識關心他們,也請堂區傳協會會長與他們保持聯繫。當時的會長積極回應,並前往這幾位原住民家中拜訪,發現他們平時就有一大群教友常在家中聚會,於是邀請他們,在短短半年,就有3、40位原住民教友陸續回到堂區。目前龜山堂原住民教友比例,約佔進堂教友總人數的70%。

為落實「靈性關懷友善社區」的計畫,何神父聆聽堂區教友提供一些經驗的案例,也透過吳美英姊妹(本次園遊會總幹事)的分享和轉介,認識曾擔任龜山聖伯多祿聖保祿天主堂傳協主席的楊進福弟兄。從楊弟兄那裏得知龜山堂原住民教友每年為聖誕節會挨家挨戶報佳音,行程甚至遠到花蓮、台東。報佳音本是原住民教友每年重要的活動之一,他們會在此時熱心的為教會奉獻,甚至將收到的奉獻,部分作為教會推動社區關懷之用,購買物資送給附近弱勢族群及育幼院等需要的機構。楊弟兄告訴何神父,如果需要,他也可以來協助推動關懷埔心堂區附近的弱勢居民,因此啟動何神父開始思考推動本次「寒冬送暖」的關懷行動。

三、激發福傳熱火具體推動

為了推動堂區教友從思考,進而能有投入參與的動力,何神父利用本堂十年前停辦的幼稚園,在彌撒中向教友們提出一個問題:「埔心堂附設的玫瑰幼稚園,曾是當地居民人人所稱讚的,許多稍有年紀者,都曾讀過該幼稚園,並留下深刻記憶,有教友是藉此幼稚園才認識進入教會的;但是,現在埔心天主堂沒有了此幼稚園,我們還有什麼能讓埔心居民認同的?」教友們懷念過去玫瑰幼稚園給當地人的好印象,也覺得應該要在本地,重建埔心天主堂在當地居民心中的形象。

利用去年傳教節的機會,何神父邀請楊進福弟兄到埔心堂來分享他在龜山堂協助神父帶領大家做的牧靈福傳工作,並且介紹教友與他相互交流,激發教友們福傳的熱火。之後,透過楊弟兄團隊提供意見及共同開會討論,終於確定了本次活動的方向;並且設立總幹事及副總幹事,從規劃、分配工作、建立管道、尋找資源等,開始行動。

教友們起初還沒有太大信心,藉由持續宣導來鞏固意識,及激發重回如同過去幼稚在社區影響力的渴望,在天主聖神的推動下,大家結合力量,方向也越來越清楚。透過教友分頭努力的聯繫,有不少單位願意捐贈物資,並且願意持續與教會合作;教友們也從楊弟兄的幫忙,找到許多資源加以運用;此外,更從社會局得到弱勢家庭名單,進一步了解社區內有哪些需要被關懷的家庭。經過大家共同的努力及聖神的融合推動,全體締造超出原先所能想像的成果。

四、結出豐碩果實

活動圓滿完成後,埔心堂教友再回頭檢視,看到所付出的力量,得到了許多的果實,如下:

  1. 開創埔心聖若瑟天主堂有史以來,教友們第一次走出聖堂,在戶外舉行聖誕節彌撒的新里程。
  2. 活動過程中,教友勇敢走出,主動與外界聯繫並建立關係,發現有許多社會的團體或個人,都很樂意共同來投入公益善舉,且主動提供許多資源。
  3. 透過社會局的介紹,認識了104戶家庭,在分發物資的同時,與這些受助家庭的成員聊天與認識,並做成記錄,未來藉由持續關懷與陪伴,很有可能將他們引入主的羊棧。
  4. 在發送物資給受助家庭的過程中,發現許多人性美好的故事。有些受助者願意將物資讓給更需要的人;有些受助者也願意捐出多餘的物資。這些美麗的故事都是激勵教友繼續做社區關懷很好的動力。
  5. 堂區期待能夠成立聖詠團,已期盼多時卻未能成型,藉此次活動,聖詠團也得以順利成團,登上舞台獻唱。
  6. 此次活動,為安排園遊會、發放物資、節目表演,幾乎全堂區的教友都動起來。活動最後,全體工作人員和參與群眾,手牽手、心連心,盡情踏出原住民豐年祭的舞步,在歡樂中畫下完美的句點,這是最感人的時刻,讓教友們更緊密的連結在一起。

由於部分受助戶當天未能到園遊會現場領取物資,在活動過後,教友主動以電話聯絡當天未來領取的受助戶,當受助者前來領取物資時,教友們親切的問候、關心他們的生活,受助者的回應與與感謝,也激盪起教友更多的感觸與感動。

此次活動的副總幹事張惠美姊妹說:「倘若沒有踏出這次關懷的腳步,也許很難體會到,我們生活週遭有這麼多身處困境的人。從中也認識這些家庭面對的困難,大部分是老人獨居,或單親需照顧幼年小孩的問題。另外,還看到由家人推著坐輪椅的老人來領取物資,領到後滿心感謝的場面;某些領到物資者,看到有不錯的毛毯,非常開心地說:這正是寒冬所需要的溫暖。」

另外,張惠美姐妹也強調:「耶穌要我們愛近人,把『天主的愛』帶給別人,是要學習和成長的。當耶穌『看見』處於困境的人,不是先要求他們去改變,而是先看到他們的需要,即時給予他們幫助,這是我們及社會大眾需要學習的態度,因為社會的美好,應讓所有的人共享。」

教友盤鳳英姐妹,從發送物資的過程中,看到受助家庭的生活不易,在她將物資發送出去時,偶而也會邀請看似有想要進教堂的人,但被他們婉拒了,她會溫暖的回應這些人說:「沒關係,我們不是要傳教,只是想把天主的愛分享給你們。」從某些居民口中才了解,其實,附近其他基督教會是經常在做關懷的行動,這些居民對於天主教卻很陌生,這是我們需要更加努力的。

同樣參與發送物資的黎彬華姐妹分享:有一位罹患癌症獨居的婦女,從幼獅工業區搭公車來,身體非常虛弱,無法將物資提回家,於是何神父偕同教友,開車將物資和她一起送回家。此外,這次活動也引發其他團體的關注與支持,活動之後,馬上就有其他團體送來冷凍食品,希望幫助送給弱勢家庭。因教堂設備尚非完善,運作系統也尚未完全建立,若能盡快補強,便可即時的將捐贈的物資,以最順暢的方式送給真正需要的家庭。

對於規劃執行此次活動的總幹事吳美英姐妹來說,此次活動不僅幫助了許多家庭,對她的家庭也有非常大的助益,她自己也有很多的成長。過去由於工作當主管,與孩子的互動都習慣用命令式的。本次活動,在接到任務初期,她覺得壓力很大,因教堂沒有提供太多資源運作,不知如何進行而有所抱怨。先生反問她說:「你在為誰做事?如果是為天主而做,就不應該有那麼多抱怨。」她反思自己的態度後,與家人討論,立刻獲得家人的支持。女兒找來銀行的同事,幫忙管理財務及園遊券核發工作;兒子媳婦也幫忙尋找一些物資,作為跳蚤市場的商品,全家彼此更加融洽了。

六、耐心溝通推動主必成就

「我認為這次活動能夠順利圓滿,是因為何神父很有耐心、很有計畫的去推動,讓教友很清楚要做什麼,才能一起去完成。」吳美英姐妹說:「神父不斷的開會、很有耐心的帶領大家,他要大家說出自己可以提供的任何力量。例如有哪些人脈?認識哪些社會人士?」「神父關心自己的羊,時時觀察教友的狀況,了解教友的能力、特長,他認為我有公關的能力,邀請我協助做物資的收集。起初,我感受到很大的壓力,覺得無法推動時,他告訴我:『沒關係,從小的事做起,有多少做多少。』這才讓我的心中的大石放下。」

吳美英姐妹描述推動的過程說:「很感動的是,本來以為沒有物資、沒有能力的,當我們願意走出去詢問時,立刻募到500公斤的米,還有其他如毯子等物資。教友們也陸續奉獻物資,等教友的奉獻越來越多時,我才意識到『籌備活動是真的已在進行!』來自神父和教友的加油聲,對我不僅是鼓勵,更產生動力。讓我意到,原來不去動就不會有成果。」

美英姊妹也談到在向外募集物資時,不免遇到挫折:「因為曾有人以做公益的名義欺騙,所以去向人詢問時,對方多少會有些遲疑,甚至會擺臉色,有可能一次無法打開對方的心,但是耐心的表達及說清楚,2次、3次,不斷的去溝通,對方會知道我們是真的要做事,會改變態度,也願意提供協助。」

透過這次的活動,吳美英姐妹深深體會到「溝通,也要從家開始。」藉著溝通,讓家人可以參與,也讓他們更認識天主,更認識我們的信仰。她希望常有類似活動,下次要讓兒子和媳婦能更積極參與,並認識我們的信仰,幫助他們知道,在天主的大家庭裡有這麼多的愛;還有,許多教友及年輕一代的孩子久未進堂,透過教會的活動,有機會把他們找回來。一次「寒冬送暖園遊會」受益的不只是104戶受助家庭,其實全體捐獻者、參與的人員都受到愛的感召與灌注,都得到生命的更新。這才是「靈性關懷友善社區」最美麗的精神—「互助共好」的實現。

對於「靈性關懷友善社區」的推動,正如何正言神父說的:「做,就對了!」

Joomla3 Appliance - Powered by TurnKey Lin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