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心聖若瑟堂對於推動「靈性關懷友善社區」不遺餘力。去年12月25日聖誕節,在埔心公園舉辦「寒冬送暖園遊會」,吸引許多教內外團體共襄盛舉,一起出錢出力關懷需要被照顧的家庭;今年4月20日邀請支持「寒冬送暖園遊會」的10個楊梅埔心附近基督宗教團體的牧師、傳道參訪埔心堂,建立關懷社會的愛心網絡;之後又在8月16、23及30日三天,舉辦「靈性關懷友善社區工作坊」,由輔大社工系副教授李閏華老師指導,由本堂何正言神父親自陪伴帶領的埔心堂熱心社區服務志工,進行社區服務的實務研討。

從「我所擁有的」出發

在第一次的工作坊中,李閏華老師首先介紹什麼是「靈性關懷友善社區(Compassion Community)」,即以憐憫人的熱情去關懷他人,透過在社區中日常生活的實際行動,幫助人面對失落、死亡,並且以熱情觸動受助者也能成為助人者,去幫助其他需要的人,以此建立互助共好的社區。

李老師告訴所有學員,在展開關懷行動之前必須先考量兩件事:1. 自己擁有哪些資源(能力);2. 這些資源(能力)可以用在哪些人身上?於是學員們依「天(精神力量)、人(人際關係)、物(所在的環境及擁有的物資)、我(自我功能、人格特質、知識、技能)」四類資源(能力)共同討論分享自己所擁有的。

 

經過討論及腦力激盪,學員發現自己擁有的比想像的更多,包括:

1. 天:祈禱、讀聖經、唱聖歌…

2. 人:愛聊天、慷慨分享、同事、鄰居...

3. 物:自己種的菜和水果…

4. 我:善良、樂觀、跳舞、走路、打鼓、有愛心、解決問題、喜歡美麗的事、種菜技術…

 

 

運用這些擁有的資源和能力,李老師帶領大家就某位個案的狀況進行討論。該個案是70多歲的原住民教友弟兄,因工作受傷而癱瘓臥床,需要靠人餵食、包尿片,平常由太太照顧,但太太需要工作賺取生活所需,因此平常個案單獨在家。個案雖個性安靜不多言,但喜歡有人跟他說話。

李老師引導學員看到,學員中有原住民姐妹,可以陪伴個案,以族語和個案聊天,帶他唱原住民歌曲和聖歌,也可以讀聖經給他聽,一起祈禱唸玫瑰經。李老師也提醒學員,不要忘記關懷個案的太太,她的辛苦需要有人關注。

在討論中發現,服務者常陷入「我們必須提供物資給受助者」的迷思,受助者也會期待服務者提供物資的幫助,但是李老師告訴我們,若只想得到物質的東西,關係不會長久,也不會是健康的關係。我們可以做的是觸碰他的心。在訪視個案時,不是施捨與獲得,而要知道他們是有能力的人,看到他們有的;不是只幫助他爭取資源,而是幫助他成長、調配而更能掌握自己的生活。

 

為探訪做周全的準備

第二次工作坊,李老師帶領大家思考探訪前需做哪些準備?大家想到探訪前需要祈禱、電話聯絡、準備好可以講的話題、了解自己的職責範圍等等。老師也教導我們,要先了解對方的狀態,包括能不能說話、語言認知能力;在邀約的電話中展開話題,做自我介紹、約探訪時間及介紹探訪的目的。

大部份人說話,開口會是「你…」這樣的說話方式較可能讓對方產生被命令、指責、評斷的感受。因此老師教我們以「我訊息」來表達,可以減去讓對方產生的威脅感,使言語更加柔和。例如,將「你需不需要幫忙?」改成「我感覺你需要幫忙。」;將「你最近過得怎麼樣?」改成「我知道生活不容易,所以我想來關心你。」

因此,在關懷邀約的電話中,可以如此說:「您好,我是埔心堂的教友…,在寒冬送暖園遊會的活動中,有發送物資給您。我能理解從去年那次活動之後,生活不太容易,又有疫情的影響,我們其實很希望關心你。」

李老師也舉自己過去在醫院工作的例子來加強學員的信心。她說:「我去探望一位住院的病友,想去關心他,第一天我去,他說:『不了,謝謝。』第二天我再去,他說:『不了,謝謝。』第三天去,他又說:『不了,謝謝。』第四天依他的話沒去。第五天再去時,他問我:『你昨天怎麼沒來?』」可見服務對象有時會試探服務者,他們心中其實是有期待的。

透過這些討論與演練,讓學員在進行探訪前有了更充實的準備。

 

以生活中的事開啟互動之門

第三次的工作坊李老師帶領大家進入探訪時互動的話題,話題必須是沒有威脅性,且個人樂意分享揭露的。一般而言,溝通由淺而深有四個層次,1. 寒暄;2. 說別人的事;3. 說自己的事件;4. 說自己的感受。

在演練中,陳惠英姐妹分享她當天在火車上看到蟲子飛,擔心有人被叮而踩死蟲子,卻讓乘客瞠目結舌的事件;何正言神父分享他從楊梅堂移植一棵無花果樹,被熱心教友剪斷,後再養出來卻不結果。兩個與生物有關的話題,挑起了大家聊天的興致,也讓我們體會到一些個人生活中有趣的事件,可以激起彼此互動的熱火。

王春櫻姐妹談到高中時英文差點考100分的,大家也熱烈的分享學生時代考試的經驗。李老師從大家的分享中點出,志工與個案聊天的目的,在於從其個人的故事去看到「他是如何走到現在?」引導他看到他是有能力的,他的能力如何展現到現在?這個看見足以幫肋個案感受到支持與同理,而有力量再去面對他的生活。

王春櫻姐妹和汪美玉姐妹也聊到種菜的過程,她們共同的經驗是所種的菜會被蝸牛或蟲吃掉,但是被吃掉之後還是不氣餒的繼續種,有了收成之後便很開心、很有成就感。從兩位姐妹種菜的經驗,可以看到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厚實的,都有很多看似平凡卻很精彩的故事。藉著這些生活中的故事與經驗,由淺而深,便可以聊到觸碰內心的話題,而能做到對個案靈性的關懷與支持。

李老師也教大家面對生命後期可以做的「四道人生」:道謝、道愛、道歉、道別。並勉勵大家在服務的過程中,難免會遭受拒絶,要懷抱尊重對方的心,適時的同理對方,勇敢且鍥而不捨的去做。

「靈性關懷友善社區」是從生活中活出愛,透過彼此的聊天、互動、關懷,讓堂區及社區的人漸漸的熟絡,讓人與人的關係逐漸緊密,而能產生美好正向的連結,從而彼此得到靈性的支持與平安。

接下來,要將所學的付諸實習了!志工們將兩兩一組去探訪附近需要關懷的居民及獨居的教友。願志工們跨出去的腳步,走出「靈性關懷友善社區」的寬廣道路。(圖、文:秘書組)

 
Joomla3 Appliance - Powered by TurnKey Lin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