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年的核心:基督的逾越奧蹟(二)


逾越奧跡臨在於禮儀中

  基督的逾越奧跡,是一項不能再發生的歷史事件,因此是屬於過去的。現在雖有不少歷史事件產生了持久的影響,但事件本身卻不能再度展現在我們眼前。逾越奧跡卻不是這樣。因為這奧跡最內在的核心,亦即耶穌的自我犧牲和服從至死的精神,是在復活之人而天主身上的一個現在的、活動的實體。因為祂救人的意願延伸到整個人類,祂願意各世代的人,都能分享祂救世行為的果實。禮儀憲章(7.)說:『為完成如此大業,基督常與教會同在,尤其臨於禮儀中。在彌撒聖祭中,祂不但臨在於司祭之身……而且特別臨在於聖體形像之內。祂又以其德能臨在於聖事內,因而無論是誰付洗,實為基督親自付洗。祂臨在於祂的言語內,因而在教會內恭讀聖經,實為基督親自發言。最後,幾時教會在祈禱歌頌,祂也臨在其間,正如祂所許諾的:「哪裡有兩個或三個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他們中間。」(瑪18:20)』以上這幾句話,說明基督常親臨於舉行禮儀時,換言之,基督本身和祂的言行,透過禮儀,能重現於我人面前。

1.實際的臨在

  這種臨在不是單純地主觀的與心理方面的,也是一種客觀的、實際的臨在;它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的。用教宗碧岳第十二的話說:「它不是對過去事件的一種冰冷與無生氣的回憶,也不是對已往事物的一種單純的紀念;而是基督本身常生活在祂的教會內。祂在教會內繼續祂無限仁慈的里程──祂在世時所開始的里程……目的是要人認識祂的奧跡,並以某種方式去生活這些奧跡。」

2.聖事性的臨在

  二十世紀中,曾有不少學者研究與討論此種臨在的性質與效能,使我們對於在禮儀中所發生的,有更深一層的了解。梵二大公會議在禮儀憲章(2.)中,特別引用常年期第二主日之獻禮經的話,以強調基督救世工程在禮儀中的臨在:「藉著禮儀,尤其在感恩聖祭中,『履行我們得救的工程』。」在舉行感恩祭(彌撒)時,基督是以新約大祭司的身份臨在而獻祭,為使所有參禮者與祂的自我奉獻聯合為一,並領導他們進入與聖父共融的生活。

  在舉行其他聖事時,基督大祭司的行為也同樣臨在。聖事也是源自基督的逾越奧跡,是此奧跡的果實;藉聖事使人能與基督相遇而獲得救恩。基督這種臨在,同樣也適於聖道禮儀與祈禱;並包括教友團體舉行的聖儀(祝聖與降福等儀式)。因為基督在聖經的言詞中,向我們講話;我們祈禱時,祂領導我們並同我們一起祈禱,如此,教會的作為才取得更大的價值與效能。

3.持續的臨在

  可以用一個比喻,來幫助我們了解這端當信的真理。在我們上面的太陽,不停地發射出強烈的光與熱,而且是在每個世紀,發射給每個大陸、每個城鎮、每個村莊。它如此放射,已經歷了數百萬年,而它的能源從無耗盡的時候,它的光度也無消減的跡象。同樣,基督和祂的救贖行動,成為一個救恩的新太陽。祂向聚在一起舉行禮儀的團體放射光芒,使這團體以信德與愛德向祂開放。如此,祂實踐了祂的許諾:「哪裡有兩個或三個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他們中間。」(瑪18:20)

  古代羅馬教友在地窟的牆上畫一個人用其棍杖打擊石頭,石中有水湧出。此畫像原指梅瑟在曠野裡藉天主的力量擊石取水的奇跡。但梅瑟只是基督的預像,基督是新約中天主新選民的領袖,是祂使救恩的泉源從哥耳哥達山石中湧出活水,祂繼續為聚會舉行逾越奧跡的團體,使泉水湧流(意即廣施救恩)。

  逾越奧跡確是全部禮儀的中心,也是禮儀年的中心,因為禮儀年是藉舉行救贖奧跡而形成的。逾越奧跡是泉源,它的水流經整個禮儀年,它是中心點,整個一年圍繞著它而循環。總而言之,甚至聖人的慶節與紀念日也是對救主基督之「逾越」的一首偉大的讚美歌;聖人們由於忠實地追隨了基督,生活了祂的逾越奧跡,才獲得了永福的榮耀。

4.臨在的條件

  逾越奧跡對禮儀的積極影響,並不是自動地賦與聖寵,它是天主主動地賜與人聖寵的一種方式,而且是賜與自由的、能理解的人類。天主非常尊重人的自由,祂絕不強迫人接受基督的救恩。祂接近人,願意領導人找到救恩。但祂願意遇到那確實需要救恩的人。條件是,後者必須具有信德,相信耶穌是光榮復活的主,並相信那派遣祂的父。

  這裡所說的信德,應按新約所啓示的充分意義去了解:信德是對天主父之坦然承認、全然信靠,以及毫無保留地準備好將自我交託給祂;是一種以愛為特色的信德,在愛中有所行動的信德(參閱迦5:6),並且是藉著愛來實踐的信德;是一種排除自滿、自傲、自大、野心與冷酷的信德。幾時一個人以這種信德向施予救恩的天主開放,基督的逾越奧跡就會發揮功能,產生效果。

以上文章摘自趙一舟神父所著《我們的慶節》,見證月刊,1992再版

 
 
 
 
Joomla3 Appliance - Powered by TurnKey Lin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