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慈善的撒瑪黎雅人

司鐸日談堂區推動關懷近人

四月一日司鐸日是主教與神父共融的日子,李克勉主教勉勵司鐸們效法基督救世精神,以愛德陪伴擁抱需要關懷的近人,在大禮彌撒前,根據教廷信理部「《慈善的撒瑪黎雅人》對生命處於危重和末期病患時的照顧」信函,擷取與靈性關懷友善社區(堂區)相關內容,談本地教會堂區如何推動關懷近人。

信函中提到,關懷病人是天主託付給每一個人的使命,這是在天主愛內的責任,天主要我們做出回應,就如同撒瑪黎雅人不僅憐憫受傷的路人,也扛起責任來。教會所建立的信仰小團體,目的就在於服務別人,藉由祈禱、讀經、守聖時來裝備服務的能量,不斷的如戰地醫院般即時服務,並在服務中持續學習增加能量。(秘書組黃秋鳳2021年4月)

在服務生命處於危重和末期病患的病人時,要有默觀的眼光,注視十字架上的耶穌,以歡迎接納的心,接受死亡的限制是人類狀況的一部分,並以信仰的眼光看到人的完整性,幫助病人也能夠默觀十架上的耶穌,使他在聖化的恩寵中堅定不移。

痛苦隱含著一個特殊的奧祕,但若無信仰,痛苦與死亡常驅使人企圖控制掌管死亡的時刻。現今台灣社會推展「有尊嚴的死亡」,強調「生命的品質」,憐憫「難以忍受」的痛苦,而賦予憐憫的安樂死,形成人可以自己選擇生或死,將生命視為個人的事,而忽略了人的完整性以及與他人的關係。

身為天主的肖象,人始終保持著原有的尊嚴,我們受召與天主共融相通,因此人的痛苦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而與其身邊的人息息相關。為此每一位照顧病人的(醫師、護理師、親屬、志工、牧者)都有道德責任,於病人困難時支持他們,給予關懷與關注,並設法為他們減輕痛苦,直到他們自然的死亡。

為照顧處於病危和末期病患的病人,台灣社會推動的安寧緩和照顧包含「推動靈性關懷」及「建立關懷友善社區(堂區)」兩個運動。

關於「推動靈性關懷」,教會期望「留在」病人床邊與家屬合作的醫生、護理師、靈性關懷師、志工等等專業人員,建立一個互相支持的團體,這些陪伴者需要有培育課程與認證制度,使之具備專業知識能力,好能在病人的生命末刻,一起見證他們獨一無二的、不可重複的生命價值,並幫助他們在愛與希望中與世長辭。

關於「建立關懷友善社區(堂區)」,2017年前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到梵蒂岡參加會議,聽聞「關懷城市(Compassionate City)」,便希望藉關懷友善社區/城市的推動,打造臺灣更全面的高齡友善環境,因此有2020年主教團與國健署合作、共同推動的「關懷社區深耕計畫」。關懷友善社區(堂區)的建立可以涵蓋各種場域,例如學校、工廠等等。藉由建立社區聯絡人、醫療聯絡人的機制,連結左鄰右舍,以小小的舉動相互照顧、合作,幫助社區的病人與長者。新竹教區成立的信仰小團體就是重要的細胞,可由此開始關心近人,發展關懷友善社區(堂區)。

每位教友都受召成為「持續留在」病人床邊的那一位,期願結合每位天主兒女的力量,藉由推動靈性關懷與在各地建置關懷友善社區(堂區),逐步建構起互助共好的台灣社會。(秘書組黃秋鳳 2021年4月)

Joomla3 Appliance - Powered by TurnKey Lin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