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阮懷慈 圖:陳敏惠

「信仰小團體」是以基督為主,並在聖言及聖事中培育、共融、以達到福傳為使命的團體。欣見新竹教區願意落實-亞洲主教協會在1990年所建議的方案。目前新竹教區確實是外籍神職人員居多,在本地聖召缺乏的情況下,確實需要平信徒更主動更有熱火來幫助教會的福傳事工。

課程中闡述「Synod」這個希臘文就是「同道偕行」,也就是教會現在在推行的「共議精神」的教會。1.彼此聆聽:以謙虛的態度尊重對方,以及耐心地聽完對方。2.分辨:在福音的指導下分辨時代的標誌和自己的使命。3.脫離聖職主義和權威主義。

平信徒在教會內的定位為何?梵二之後,更強調教友的福傳使命,透過洗禮等聖事,教友對教會的福傳事工,也要盡一份責任,就是要有參與感、歸屬感及責任感。

初期教會的基督徒就是以信仰小團體的形式擘餅聚會,現在本堂已有很多善會,可以用信仰小團體的模式,更好地呈現,如讀經班能加上具體的使命服務項目,單純的事工服務團體可以加上聖言分享,這樣在福音精神聖化下,能清楚分辨聖神的旨意,而不是單單是人的聚會。

新竹教區從新埔教堂開始門徒讀經班,而這信仰小團體的開始竟然是因為這個堂要與竹北堂合併,激發教友去思考如何讓教堂的運作,繼續維持!又碰巧有人知道台北在推廣門徒讀經班,從台北請神師來指導,因為教友學習的渴望,也讓這團體從新埔發揚光大,現在很多輔助員去台灣各處宣傳門徒讀經班。

天主的作為很奇妙,新竹教區應該是台灣七個教區中,本地神父最少的地方,大多數是外籍神父,促使教友自動自發的渴慕追求信仰的道路!真的聖神的風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們不知道,但感謝天主願意一直陪伴這些愛祂的信友!

在數位時代,人際關係有重大的改變。家庭成員中,父母與小孩溝通不易,反映在教會裡,年長團體與青年團體壁壘分明,沒有交集。如何像教宗在(若六 1-15)的福音講道中「看、分享和保存」青年人與老年人如何搭起橋樑?真的是福傳的一大挑戰,教會是否願意帶領陪伴信友克服此鴻溝,例如舉辦座談會或親子對談等等,在基督的愛中,彼此聆聽接納,建立信仰小團體,彼此獲得靈修陪伴。

此課程<同道偕行的教會>從4月15日起,每星期六早上在教育學院上課,授課的方式是講師與學員一起討論分享,每位學員就自己堂區的現況探討,是非常實用的課程,也會激發自己福傳的使命,服事教會事工的兄姊應該把握此學習機會。(本文與主教座堂堂訊同步刊登)

 
Joomla3 Appliance - Powered by TurnKey Linux